欢迎来到技联江阴高新!

载入图片

常用中药吴茱萸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发现及其抗肿瘤、抗菌活性的应用

成果编号
23743
完成单位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完成时间
2019年
成熟程度
研制阶段
价格
面议
服务产业领域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单位类别
中国科学院系统院所
关注
科技计划 成果形式
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合作方式 参加活动
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入股、人才培养、共建载体
专利情况
正在申请 ,其中:发明专利 4
已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 8
专利号: ZL 201310132881.8;ZL 201110004922.6;ZL 201110284765.9;ZL 201510987768.7;ZL 201310724768.9;ZL 201310724769.3 ;ZL 201310724767.4;ZL 201210292520.5;201610132440.1;201710111803.8;201610014222.8

成果简介

综合介绍
成果1:建立并发展了吴茱萸科植物中简单吲哚类、吲哚喹唑啉类、喹诺酮类和柠檬苦素类生物碱的快速识别、定向分离、结构鉴定的集成技术,综合运用各种分离纯化技术获得121个吴茱萸属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21个,吲哚喹唑啉生物碱45个,同时合成了三个系列28个新的吲哚喹唑啉生物碱衍生物,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化学的基础。建立了基于1H-NMR和UPLC/Q-TOF/MSn的吲哚喹唑啉生物碱分析追踪技术。采用MIC法测定了选取的33个生物碱对12种人体耐药真菌的活性,发现新结构类 型的化合物(+)双吴茱萸碱对人体耐药菌株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和裵士着色菌(Chromomycosis)的MIC值分别为16和32 µg/mL,优于阳性对照药两性霉素B的 32和128 µg/mL;对人体耐药菌株孢子丝菌(Sporidium)的MIC值为32 µg/mL,与阳性对照药两性霉素B的效果相当。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比浊法对分离及合成的生物碱进行体外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双吴茱萸碱对七种测试真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 均低于10 μg/mL,对两种细菌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和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的EC50值仅为2.34和2.74  μg/mL。通过MTT法对分离及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发现吴茱萸碱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对HeLa细胞IC50为0.68μM。以上结构新颖并且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吲哚喹唑啉生物碱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天然来源的喹唑啉生物碱结构类型,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抗真菌药物和植物源杀菌剂的研发提供了优良的先导化合物,也为吴茱萸属植物的科学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要点
成果2:脉络宁注射液是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列入国家新医改基本药物目录,为仅有的3个中药注射剂品种之一,也是江苏省药品类单品种销售量最大的产品。围绕“脉络宁注射液药效物质基础”这一核心科学问题开展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取得以下创新性成就:创建了注射液复杂成分分离核心技术:通过“氮气保护”、“低温操作”、“快速层析”等创新策略,解决了其化学成分极易氧化、难以分离纯化的重大技术难题,从中分离鉴定了45个化合物,计11种结构类型,4个为特有的抗血栓活性新化合物,使其结构明确的成分从目前的26.6[%]提高到75.2[%],指认了137个化学成分,可测成分从目前的35.6[%]提高到90.1[%];建立了“药效物质基础-化学分析检测-质量控制”中药注射剂复杂体系活性成分的系统分析方法,并成功应用于脉络宁注射液现代质量控制中,获得了金陵药业的高度赞扬,有效解决了质量控制中的难题,保证了每批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产品废次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近3年脉络宁注射液新增产值14.75亿元,新增利润2.35亿元;相关研究方法和成果得到本领域专家的高度认可,认为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第四期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第三层次培养对象;主持完成的省产学研项目“脉络宁注射液现代质量控制体系中关键技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成果获2014年度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该研究成果同时也获得2014年度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届“科学创新奖”个人一等奖。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件,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另外,围绕“藏药佐太存在形式”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工作:首次综合应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明确了佐太中的Hg元素是以立方晶形和六方晶形的HgS结晶形式存在的,其颗粒小于50 nm,以固体微颗粒的形式进入人体,具有生肌健脾、滋补强壮、抗病健身的功效,为临床科学用药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成果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及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致好评,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
技术指标
成果1:发表SCI论文9篇,核心期刊9篇;发表相关会议论文7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件,其中授权4件。
成果2:发表核心期刊4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件。
其他说明

                                    

完成人信息

姓名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所在部门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职务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职称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手机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E-mail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电话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传真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邮编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通讯地址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联系人信息

姓名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所在部门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职务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职称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手机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E-mail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电话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传真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邮编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通讯地址 对接成功后可查看